1999年教育部批准吉林艺术学院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是除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以外全国最早开设该专业的三所院校之一。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发展,源于表演专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突出、表演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团队的持续努力下,培养了一批行业优秀人才,包括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张鹏、张俏然,《新闻联播》编导栗影,《健康之路》主编及配音秦旭升,《乡村大世界》制片人、主持人金鹰奖和金话筒奖获得者毕铭鑫,《一线》栏目主持人路晨;凤凰卫视(上海记者站)制片人、主持人张彤;原吉林卫视主持人,现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金话筒奖”得主董健;上海电视台、深圳卫视、吉林卫视的知名主持人郭易峰、张美曦、尹兴军及吉林卫视、云南卫视新闻主播周峰、殷爽。
本团队成员共17人(专职14人、兼职3人),其中专职教师中有教授4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2人),副教授5人,高级职称占64%;博士学位2人,硕士8人,博士硕士学位比例71.4%;35岁以下教师2人;本校毕业8人,中国传媒大学1人、吉林大学2人、东北师范大学3人。
近三年,团队在教学、科研、创作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获中国电影华表奖1项,省政府颁发的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其它省级奖励 29项;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教研课题16项,省科研课题18项;省精品课程、省优秀课程各1门;发表教研论文57篇;科研论文51篇(cssci7篇、国家级核心9篇、省级52篇)。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与传媒文化市场实践结合后的反思,形成了关于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符合艺术教学规律及地方艺术院校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
1.成立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教学中专业教师“带班制度”。以骨干专业教师为核心,围绕播音与主持教学中的要素,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带班团队,负责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的四年教学,既让学生得到了系统又不乏创新意识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在教学交流中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构建以实验室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为基础的教育平台,以工作室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为创新提高平台,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社会应用平台的三级实践教学模型。学院成立的配音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语言语音数字化工作室等,以项目带动教学,将项目成果转化和推向文化艺术市场和媒体平台,多次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大赛和交流。学院的实习基地如文化馆、电视台、影视剧组等更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学院本着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开拓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人才的成功之路。
3.提出以“项目带动教学”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定期上报创作项目完成科研教研工作,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创作培养能力。播音主持艺术是实践的艺术,课堂上的每一次练习都是一次创新,教师每学期组织的教学汇报演出,除了要求专业基础知识严谨,还要综合运用“灯、服、道、效、化”等元素,创作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又有创新精神,更好的满足传媒市场对于播音主持综合艺术人才的需求。定期还会选取优秀的文艺作品与同类院校进行艺术交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以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如广播剧、影视剧配音等)锻炼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4.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突破专业和学科限制,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播音与主持艺术团队经常指导学生参与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影视剧配音,晚会主持等项目活动,在交流中开阔眼界,发挥各专业优势。营造出综合艺术大融合的实验教学流程,为培养全面,多能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5.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的教师90%以上具有行业或企业经验。同时聘请一些业内专家和优秀一线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等,如沈竹音、刘玢、周峰等作为团队的客座教授,不定期授课或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践性和创造性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特色,从一年级的语音发声训练、语言表达,到高年级新闻播音、栏目主持。播音主持教学从声韵调开始,夯实基础,为最终的播音主持综合实践课程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本专业最佳的考核就是面对观众、话筒和摄像机,通过演播室、观众的检验,教师和学生找到问题,不断提高。这也形成了一套科学、趣味、完整、鲜活的教学体系。
1.因需而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播音主持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要以实用性、创造性为主体内容。实践项目的设计更要贴近传媒市场大环境的实际需要,以参加专业竞赛和交流,媒体实践,采编播多能的工作流程来设计和开展项目,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注重互动性和自主性。
2.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播音主持学生个性鲜明,播音主持教学更要照顾到个体,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有所不同。与播音主持相关的新闻采访、形体、主持人表演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适应现代市场需求。教学难度由浅入深、采取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如新闻采访等,使大部分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建立新闻制作思维模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3.因材施教,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
改变以往以技能型为主的实践教学方法,变为以综合性、研究型实践为主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把精分培养方向为播音主持、采编播及配音,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在大三交叉学科综合艺术实践过程中,实现方向的二次选择和职业规划的专业定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承担学校电视台、校报以及校外的传媒工作,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在媒体实验室进行创新研究活动,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和区域性的各种类型的专业竞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就业走入传媒艺术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四、团队队伍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队伍建设,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就教学队伍建设做出系统规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支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年龄结构合理,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拥有一批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的戏剧影视表演实验教学的学科带头人。
1.团队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青年教师提供国内外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
2.团队鼓励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艺术演展活动及播音主持方面的学术论坛并发言,团队教师的艺术创作获众多奖项。
3.团队鼓励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和艺术创作,团队成员在国内众多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艺术作品。
4.建立以工作室为基础平台,以学校结合企业实践基地为开放平台的实践环境。建立校企结合的咨询团队,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了极具规模的语言语音数字化工作室、配音工作室等5个工作室,团队还将进一步建设更加完备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
五、“十三五”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支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年龄结构合理,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的播音主持教学的学科带头人。
通过深化改革和持续建设,将播音主持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成东北地区更具地域特色的播音主持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平台、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与教学研究平台、播音主持艺术与创作的实验平台和省内播音员、主持人、出镜记者等人才的培训平台,为国内同类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改革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建设任务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强专业建设,构建起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依托的国内重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基地、影视艺术播音主持创作和培训基地,使播音主持专业居于国内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并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对国内同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1)进一步完善以项目带教学的综合艺术院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吉林艺术学院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理论、实践教学成果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院校。
(2)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中青年骨干。团队培养出一名省级名师,两名以上青年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团队精品课、优秀课的数量有进一步增加,教材建设专业面扩大,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起到示范作用。
(3)加强团队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争取社会重大项目,发挥团队服务行业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争取艺术创作成果获国际国内奖项数量进一步增加。
(4)改进教学方法,走科研创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与国内外的相关院校和机构加强专业交流,尤其是定期的参加国内外的播音主持、新闻传播相关的交流研讨,保持专业队伍的学术视野。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每年派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增加学生前往合作国外大学学习的数量。
(5)加大资金投入,融媒体时期播音主持相关设备还要与时俱进,投入加大。积极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同时与多家媒体合作,丰富了学生播音主持艺术实践经验。
(三)采取措施
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教学团队。具体措施如下:
1.以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研、科研和艺术创作为支撑,以平台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定期开展实验教学研究,讨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交流教学经验;积极组织教师申请和承担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深化和落实教学团队评估和检查考核制度,使团队建设和发展制度化。坚持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如坚持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制、试讲制;所有课程实行教学质量督查、评价体制,包括中期教学检查、学生评价教学、定期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等制度。
3.深化团队教学改革和艺术创作研究,加强课程建设,在具有国家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具有原创性的教学改革论文,出版有较大影响的原创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争取在省和国家重大项目立项或教学成果奖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4.强化实践平台建设,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戏剧影视表演实验教学中心完善建设的基础上,与文化市场有机结合,建设若干个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取得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进一步扩大平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5.扩大国内和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鼓励教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考察。
6.强化竞争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建立台阶式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要加速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积极性,激励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对学科组成员依据科研成果实施竞争淘汰机制,采用“有进有出”原则,3年期满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