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艺术学院

教学团队

Teaching Team

2016年省级优秀团队(舞蹈表演)

一、基本情况
本团队依托于我校舞蹈类专业悠久历史而建设与发展。我校于1979年和2000年相继举办舞蹈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为国内最早。相应的在朱珠、仲佩茹、陈洪英等国内著名舞蹈教育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形成了今天的结构较为合理、学术背景多样、艺术创作思想活跃、教学水平与成果突出的教学团队。
30多年来,在团队的持续努力和培养下,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舞蹈人才,包括中国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原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朴永光、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会长王小燕、数次担任全国春晚歌舞类导演的国家一级编剧王举,曾获国际现代舞金奖的现代舞蹈家侯莹等。
    本团队有成员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占70%;具有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1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比例占70%。有55岁以上2人,占10%;45岁以上6人,占30%;45岁以下12人,占60%。本校毕业的有10人,占50%,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其它院校的有10人,占50%。特聘兼职教师:2人(1人为国家一级演员、1人为国家一级编剧)。
    近三年,团队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精品课“沙拉鸡”在全国桃李杯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成功入围前十强,成员获省政府颁发的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共3项;获得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在省级以上赛事中获20多项大奖,其中3部作品获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银奖和铜奖等。
近期,著名舞蹈家王小燕、国家一级编剧王举应学校邀请,受聘本团队兼职教授,使团队社会声誉大幅提升。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实行课堂与舞台、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点强调艺术实践对教学的影响与作用,在课堂中训练技术技巧、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等基本功,在实践中进行舞台表现、舞蹈形象思维的学习与研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构建以实验室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为基础教育平台,以工作室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为创新提高平台,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社会应用平台的三级实践教学模型。学院成立的青年舞团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形成以实践推动教学、以实践促进教学、以实践引领教学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弘扬地域民族舞蹈文化、着眼创新发展未来,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舞蹈教育之路。学院的实习基地如国家级、省市级歌舞团、文化馆、电视台等,更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学院本着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开拓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人才的成功之路。
2.提出以“项目带动教学”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表演专业教师要定期上报教科研项目的情况,以及积极完成科研、教研工作,以艺术实践带动教学,积极提高舞台表现力。舞蹈表演是实践的艺术,每一次舞台实践都是一次创新,定期选取优秀的舞蹈作品与同类院校进行艺术交流,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锻炼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3.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的教师90%以上具有行业或企业经验。同时聘请一些业内专家和优秀舞蹈演员、专家如国内著名舞蹈编导王举、张继刚,国内著名舞蹈艺术家王小燕,国内著名演员张晓龙、侯莹等作为团队的客座教授,不定期授课或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实践性和创造性是舞蹈表演教学的特色,从基本的舞蹈基础训练到走上舞台,实行课堂与舞台、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点强调艺术实践对教学的影响与作用,在课堂中训练技术技巧、表演能力、剧目排练等基本功,在实践中进行舞
台表现、舞蹈形象思维的学习与研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专业最佳的考核就是进入舞台,通过观众剧场的检验,教师和学生找到问题,不断提高。这也形成了一套科学、趣味、完整、鲜活的教学体系。舞蹈表演专业,实践性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这一环节中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使这个重要教学环节能够顺利实施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主要围绕以项目带动教学;以实践促进教学;以实践引领教学;以实践激励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开展。在舞蹈表演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对课程内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重点计划和安排,重点强调实践对教学的影响与作用,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课堂内的授课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又为他们的理论学习提供真实的感性认识。
2.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根据毕业展业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即毕业论文与毕业作品相结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总结展演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为表演专业的教学与舞台表演之间建立起桥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舞台过度的阶段,使学生较快较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这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几年来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和肯定。
4.根据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坚持定期举办教学汇报、艺术展演、毕业展演等,以期检验本专业教学成果。在实践课程中鼓励学生资助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原创。
教学手段:
在教学应用中,本团队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本团队舞蹈表演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但在学生的舞蹈理论课程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较广、质量较高,教学中的效果较好。使学生通过老师课程中的实践与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与理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成果显著。
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使教学及管理越来越现代化、信息化,多数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媒体课件授课,以其质感、直接、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本团队专业教师能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和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本专业的专业特殊性,需要大量的肢体动作和舞台艺术实践,现场示范要求比较高,因此还不能全面实现网络教学。
2.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舞蹈表演学生个性的培养,照顾到每一个个体。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优点安排具体艺术实践引领,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有所不同。为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服务的相关课程包括现代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身韵等课程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教学难度由浅入深、采取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基本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建立艺术思维模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3.改变以往以技能型为主的实践教学方法,变为以综合性、研究型实践为主的创新能力培养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把培养方向(即舞蹈理论、舞蹈表演,舞蹈研究等)分开,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承担学院、青年舞团、电视台等机构的演出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在与舞蹈相关的实验室进行创新研究活动,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和区域性的各种类型的专业赛事,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其就业走入艺术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四、团队队伍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队伍建设,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就教学队伍建设做出系统规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支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年龄结构合理,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拥有一批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的舞蹈表演教学的学科带头人。
    1.团队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青年教师提供国内外进修学习、国内外访学的机会,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
    2.团队鼓励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艺术参展活动,团队多次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论坛,成员多次参加国内舞蹈表演方面的学术论坛并作为论坛的演讲嘉宾发表学术演讲,团队教师的舞蹈作品获众多国内外奖项。
    3.团队鼓励成员开展科研和艺术创作,成员在国内众多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舞蹈学术论文,进行原创作品科研立项。
4.建立以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以校企结合企业实践基地为开放平台的实践环境。建立校企结合的咨询团队,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团队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建设更加完备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
五、“十三五”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本团队将精诚合作,建成一支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年龄结构合理,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一批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的舞蹈表演教学的学科带头人。
通过深化改革和持续建设,将舞蹈表演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成东北地区更具地域特色的舞蹈表演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平台、舞蹈表演教学与创作的实验平台、表演理论与教学研究平台和省内舞蹈表演艺术及文化人才的培训平台,并作为东北舞蹈文化的引领者,为国内同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改革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建设任务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强专业建设,构建起以舞蹈表演专业为依托的省内乃至国内重点舞蹈表演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基地、舞台实践基地,使舞蹈表演专业居于国内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并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对国内同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1.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教学设置科学规范,在教学中秉承“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以“精进、创新、求实、”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业建设,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努力使学生在各种大型文艺活动和相关赛事中均有不俗表现。
2.进一步完善以项目带教学的综合艺术院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吉林艺术学院成为舞蹈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理论、实践教学成果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院校。
3.加强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中青年骨干。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优化教师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也要从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引进高级职称专业人才。团队培养出一名省级名师,两名以上青年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团队精品课、优秀课的数量有进一步增加,教材建设专业面扩大,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起到示范作用。把现有的本专业“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从理论高度上进行提升,从教学实践经验中提炼优秀的教学理论,制定相应奖励机制,提高教研科论文发表质量、数量以及层次。
4.加强团队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争取社会重大项目,发挥团队服务行业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争取舞蹈艺术成果获国际国内奖项数量进一步扩大。
5.改进教学方法,走科研创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与国内外的相关院校和机构加强专业交流,尤其是定期的参加国内外的舞剧与舞蹈新作品交流研讨,保持专业队伍的学术视野。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每年派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6.加大资金投入,对重点剧目与作品排演的投入加大。积极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引入多部舞剧及优秀舞蹈剧目排练,为学生丰富专业实践经验。
7.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对外辐射作用,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努力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性、现代化、有学术影响力的一流专业。
(1)保持国内同级同类院校领先,将本团队的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成为在国内同级院校中领先。
(2)保持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在我省的首选平台。
(3)扩展现有的专业方向,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形成与国际国内一流院校和研究机构在专业上的对接态势。
8.“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舞蹈表演作为优势专业方向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优势专业,在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力争做到:
(1)在国内权威性的舞蹈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
(2)申报2项省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
(3)在国家级核心艺术类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5篇;
(4)引进舞蹈表演高端人才1-3人;
(5)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2门;
(6)编写高质量舞蹈专业教材1-3部;
(7)完成一部有影响的舞剧;
(8)完成国家、省级课题;
(9)再取得一项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
3.采取措施
 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教学团队。具体措施如下:
    1.以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研、科研和艺术创作为支撑,以平台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定期开展实验教学研究,讨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交流教学经验;积极组织教师申请和承担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加速建设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科研的数据资源库,让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起来,设立科学的维护与管理机制。
    2.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深化和落实教学团队评估和检查考核制度,使团队建设和发展制度化。坚持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如坚持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制、试讲制;所有课程实行教学质量督查、评价体制,包括中期教学检查、学生评价教学、定期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等制度。
    3.深化团队教学改革和艺术创作研究,加强课程建设,在具有国家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具有原创性的教学改革论文,出版有较大影响的原创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争取在省和国家重大项目立项或教学成果奖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4.强化实践平台建设,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舞蹈表演实验室完善建设的基础上,与文化市场有机结合,建设若干个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取得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进一步扩大平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5.扩大国内和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鼓励教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考察。
    6.强化竞争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建立台阶式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要加速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积极性,激励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对学科组成员依据科研成果实施竞争淘汰机制,采用“有进有出”原则,3年期满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7.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络,积极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桥梁,拓宽国内一线城市的用人途径,建立地方人才输送渠道。
    8.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实验教学研讨和艺术交流,推进高层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更多的国内外著名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并邀请更多著名学者讲学、担任中心兼任教授。
    9.所有目标任务落实到人头,并由团队统一负责监督实施。